李继硕同志,男,1920年9月出生,1949年2月参加革命,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10月病逝。他生前曾任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一级教授、学校专家组组长、中国神经解剖学会主任委员等职。他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为我国医学解剖学和军事医学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解放军总后勤部“一代名师”。
李继硕同志是我国神经解剖学研究、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持用科学理论教育引导师生爱国、爱党、爱军、爱校。他一生脚踏实地,专心致志,敢于超越,使我国神经解剖学研究跨入了世界前沿。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通过长期刻苦钻研积累和练就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高超的授课艺术,直到80岁高龄仍活跃在教书育人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弯下背要做一座桥,直起腰要做一架梯”的铮铮誓言。他一生布衣素食,克勤克俭,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先后为学校送出留学生80人次,却从没有为亲属子女出国谋过私利。他科学求实,严谨治学,为人一身正气,为师品德高尚,为学力拔头筹,为官鞠躬尽瘁,顽强拼搏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继硕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深入钻研、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体现了教育工作者提携后学、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科教兴国、知识报国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他是我省科技教育战线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是在党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时期知识分子的楷模,是在人民军队这所大学里锻造出来的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既是新时期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省委决定,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开展向李继硕同志学习活动。
李继硕同志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终其一生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当今时代所需要传承和大力弘扬的,有益于人民、国家和社会的崇高。向李继硕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爱党报国终生不渝的执著追求,学习他严谨治学终生笃行的科学精神,学习他奋勇拼搏终生不止的顽强意志,学习他求真务实终生不改的优良作风,学习他爱岗敬业终生不倦的职业风范,学习他无私奉献终生不悔的高尚品质。
全省广大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向李继硕同志学习。要把学习李继硕同志先进事迹活动与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立足岗位,多做贡献。要紧密联系实际,认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全省科技教育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要通过向李继硕同志学习,紧跟科技发展,奋勇拼搏,敢于创新,多出成果;科学施教,甘为人梯,努力培育高素质人才;严谨治学,潜心钻研,一丝不苟,树立和维护良好的学风校风;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兢兢业业,一身正气,永葆科技教育工作者的节操和本色,推动全省科技教育和改革创新事业进一步发展。各地、各部门和各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宣传舆论工作,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把学习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省委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李继硕同志为榜样,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与构建和谐陕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原主任李继硕,心系军事医学教育事业,长期以来把三尺讲台当作施展才华的人生舞台,为人民军队培养出一批批军医优秀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创造着基础医学的未来,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了跃升的平台;作为军校园丁,他视教育如生命,探索创建了“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三位一体的育人思路,堪称教书育人的典范。他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解放军总后勤部“一代名师”。2005年10月11日,李继硕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
背负强国使命,以坚如磐石的信念献身医学教育事业。1941年3月,李继硕从长春医科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抗战胜利后,他拒绝日本同行劝其出国发展的请求,立志献身祖国医学教育事业。为防止教学资源流失他国,他组织同事和学生成立看护队并坚守一年多,保证了重要教学资料和设备回到人民手中。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毅然从北京参军到大西北,在困境中组建解剖学教研室,多方收集无主尸体,使学校很快达到了4名学员解剖1具尸体的标准,这项指标几十年来一直稳居全国医科院校之首。“文革”期间,他被诬陷为“日本特务”和“反动学术权威”,但他仍坚持一边当清洁工一边偷偷学习业务。“文革”结束后,李继硕重新回到教研室主任职位上,使教学科研很快步入正轨。改革开放以来,无论环境、条件、头衔怎么变化,他始终为教书育人事业默默奉献,至80高龄时仍活跃在育人一线,以坚强毅力忘我工作。因长期超负荷工作,李继硕患上心脏病、糖尿病、颈椎腰椎病等多种疾病,先后动过5次手术。晚年,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常常小便失禁,只好带着“尿不湿”和替换内裤上班,每天还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有人算过一笔账,李继硕工作60多年,相当于常人120年,是“活了一辈子,干了两辈子”。
紧跟医学前沿,以学科战略家的胆识创建育人平台。李继硕很早就开始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动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以敏锐眼光提出了解剖学科要由“单纯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人体解剖学向神经解剖学、单纯形态学向综合神经科学转变的改革思路,推动了我国解剖学教学与研究步入世界前列。他率先开展的神经解剖学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于1986年首创“神经解剖学”这一学科门类;发现三叉神经领域本体感觉中枢通路,填补了国际解剖学空白;系统阐明盆腔内脏初级传入的联系方式,首次完善了对其传入途径的认识;先后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20多篇;主持完成的“在骶髓后连合核中发现内脏痛信息的传递途径及调节方式”研究项目,获得了迄今为止国内解剖学界唯一的自然科学奖。他所领导的解剖学教研室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被誉为中国“神经解剖技术发源地”和“解剖学研究前沿阵地”。为保证学科后继有人,他1984年就把主任位置让给了施际武教授,1992年积极支持秦秉志教授担当新的学科带头人,1996年又力荐年仅35岁的归国留学生李云庆出任教研室主任。他重视教学基础建设,先后建成了拥有1420件标本的陈列馆,创办了国内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核心期刊《神经解剖学杂志》,建成了国内最大的解剖技术楼。
坚守科学精神,以学者特有的本色传承优良学风。李继硕把三尺讲台看得极为神圣,他授课素以“形象好、口才好、板书好”深受学生欢迎,晚年颈椎手术后还坚持戴着脖套上讲台。据不完全统计,他执笔起草的教学计划、方案和报告就有100多篇,撰写或修改的教案有200多本、数百万字。李继硕治学严谨,对论文和教案精益求精。他主编的《神经解剖学杂志》,已刊印1600多篇稿件约1300万字,都是他逐字逐句反复审改而定。编写《神经科学基础》教材,他不当挂名主编,亲自执笔,数易其稿,还拖着病体到车间校勘。李继硕视名利淡如水,先后三次给学校党委递交辞呈并举荐新人,是四医大第一个让出主任职位的高级专家。在文章署名、成果申报、学术任职上,都把机会让给年轻人。生前有关方面几次要对他的事迹进行宣传,都被他拒绝。日本友人捐助他1000万日元,香港实业家赞助他500万港币,他全部用于改善教研室实验条件和人才培养。2003年学校经济实用房落成,需个人先付14万元,李继硕却拿不出来,这笔钱还是子女为他凑齐的。
倾注毕生心智,以蜡炬般的情怀为学子搭桥作梯。李继硕招收研究生很严格,政治和人品过不了关的,分数再高也不收。他特别重视学生的德行塑造和人格培养,勉励他们志存高远、早日成才。担任党支部正、副书记20多年,每周三下午都要组织全体人员学习马列著作和理论文章,长期坚持用科学理论育人。他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有目的地选送出国深造。有的学生外语不过关,他就办班补习。学生在国外,他经常联系,鼓励他们刻苦成才,动员他们早日回国效力。他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慈父般的真爱,每当教研室分来新人,都要带人提前将房子打扫干净;弟子出国或归国时,都要亲临机场接送;学生遇到职称申报、住房分配、配偶调动等实际困难,他都多方奔走帮助解决。他从事医学教育64年,给6万多名学生上过课,先后选送80多人次出国留学,直接培养了2名博士后、20名博士、30名硕士。他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涌现出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5名总后三星人才。